那幾下敲門聲,如同冰錐,狠狠刺穿了茅屋里剛剛升起的一絲暖意。
華母的身體瞬間繃緊如弓弦,枯槁的臉上血色盡褪,只剩下死灰般的恐懼。她猛地將懷中因藥力而昏昏沉沉的小華佗緊緊摟住,一只手死死捂住孩子的嘴,另一只手無意識地揪緊了孩子單薄的舊衣,指節因用力而泛白,身體篩糠般抖起來。她驚恐的目光死死釘在那扇破舊不堪、仿佛隨時會被推倒的木門上,喉嚨里發出壓抑的、如同困獸般的嗚咽。
秦凡的心也沉到了谷底。冰冷的寒意順著脊椎蔓延,后腦的傷口傳來陣陣刺痛,提醒著他昨夜的兇險。他強壓下翻涌的眩暈和惡心,右手在身下冰冷粗糙的干草中猛地攥緊了那根頂門的短木棍。粗糙的木刺扎進掌心,帶來微弱的痛感,卻絲毫無法驅散那如同實質般壓來的恐懼和絕望。他咬緊牙關,布滿血絲的眼睛銳利如刀,死死盯著門縫透進來的那一線微光,全身的肌肉都繃緊了,準備迎接最壞的結局——是族老帶著人,拿著繩索和火把,要徹底“清理門戶”嗎?
死寂。令人窒息的死寂在狹小的空間里彌漫,只有灶膛里柴草燃燒的微弱噼啪聲,和小華佗因被捂住口鼻而發出的、極其壓抑的、如同幼貓般的嗚咽掙扎聲。
“咳……”門外傳來一聲刻意的、蒼老的咳嗽聲,打破了這凝固般的死寂。
這聲音……不是族老那尖銳刻薄的腔調!
秦凡和華母同時一愣。
緊接著,一個疲憊、帶著濃重歉疚和不安的蒼老聲音響起,透過薄薄的門板傳了進來,顯得格外清晰:
“弟妹……是……是我……老叔公……”聲音頓了頓,似乎有些難以啟齒,“還有……栓柱……鐵牛他們幾個……”
老叔公?栓柱?鐵牛?這些名字在秦凡混亂的記憶碎片中迅速閃過。老叔公是華家旁支的長輩,昨晚混亂中似乎曾試圖勸阻,聲音里帶著無奈。栓柱和鐵牛,是莊里年輕力壯的農戶,昨晚也圍在院子里,臉上帶著恐懼和兇狠。
是他們!他們來干什么?!
華母眼中的恐懼并未消散,反而更添了驚疑。她不敢應聲,只是把懷里的孩子摟得更緊,身體抖得更厲害。
門外的聲音帶著一種近乎懇求的意味,再次響起,音量壓得更低,仿佛怕驚擾了什么:“弟妹……開……開開門吧……我們……我們就說幾句話……放下……放下東西就走……絕……絕不敢擾了孩子……”
放下東西?
秦凡心中的警惕沒有絲毫放松,攥著木棍的手反而更緊。毒藥?還是……別的陷阱?
短暫的沉默后,門外的人似乎等得有些焦躁。那個被稱作“栓柱”的粗嗓門響起,帶著一種鄉下人特有的直白和尷尬:“嬸子!俺們……俺們知道錯了!昨晚……昨晚俺們豬油蒙了心!被……被嚇糊涂了!您……您就開開門吧!俺們……俺們是來賠罪的!”
賠罪?
這個詞像一塊石頭投入死水,在秦凡和華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。恐懼、驚疑、難以置信……種種情緒混雜在一起。
“吱呀——”
破舊的木門終究還是被華母顫抖著,從里面拉開了一條狹窄的縫隙。她枯瘦的身體死死抵著門板,只露出半張臉,眼中充滿了戒備和恐懼,如同受驚的母獸。
門外站著三個人。為首的是頭發花白、穿著洗得發白深色麻布袍子的老叔公,他佝僂著背,渾濁的老眼不敢直視華母,只是盯著自己沾滿泥巴的草鞋。他身后,站著兩個同樣穿著粗陋麻衣、身材壯實的年輕漢子——正是栓柱和鐵牛。兩人都低著頭,臉上帶著濃重的尷尬和不安,雙手局促地搓著衣角,再不見昨晚揮舞棍棒時的兇狠。
最引人注目的,是老叔公腳邊放著的一個半舊的、鼓鼓囊囊的粗布口袋。口袋不大,但看那沉甸甸的形狀,里面裝的似乎是……糧食?
“弟……弟妹……”老叔公抬起頭,布滿皺紋的臉上擠出一個極其難看的笑容,聲音干澀,“大郎……大郎和元化……可……可好些了?”
華母沒有回答,只是死死地盯著那個布口袋,又警惕地掃視著三人,嘴唇抿得緊緊的。
栓柱性子急,忍不住上前一步,黝黑的臉上漲得通紅,聲音又粗又響,帶著鄉下人特有的笨拙:“嬸子!俺們真知道錯了!昨晚……昨晚俺們是混賬!聽了族老幾句話就……就……大郎他……他是為了救元化啊!俺們……俺們被鬼迷了心竅!” 他說著,竟抬起粗糙的大手,狠狠抽了自己一個耳光,發出清脆的響聲。
旁邊的鐵牛也跟著點頭,甕聲甕氣地附和:“是……是俺們糊涂!對不住大郎!對不住嬸子!”
老叔公重重嘆了口氣,枯瘦的手指指向地上的布口袋:“這……這是大伙兒……湊的……一點粟米……不多……給大郎和元化……補補身子……” 他的聲音低沉下去,帶著深深的無奈和一絲難以言喻的復雜,“族老……族老那邊……唉……他……他一時半會兒……怕是轉不過彎來……你們……你們娘仨……先……先躲著點……熬過這幾天……”
半袋粟米!
在東漢末年的鄉野,在青黃不接的初春,這半袋粗糙的粟米,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活下去的希望!意味著可以煮幾頓稠粥,讓重傷的秦凡和病弱的小華佗不至于餓死!
華母呆呆地看著地上那個鼓囊囊的口袋,又看看眼前這三個面帶愧色、局促不安的鄉鄰。昨晚那揮舞棍棒的猙獰面孔,與此刻這張張寫滿尷尬和歉疚的臉,在她腦中混亂地重疊、撕扯。巨大的委屈、后怕、還有一絲難以置信的酸楚猛地涌上心頭,讓她枯槁的身體晃了晃,眼前一陣發黑。
“你們……你們……” 華母的聲音抖得不成調,眼淚不受控制地洶涌而出,不是之前的絕望之淚,而是混雜了太多復雜情緒的宣泄,“你們……昨晚……差點……差點打死我兒啊……” 她泣不成聲,身體靠著門框緩緩滑落。
老叔公三人更加手足無措,連聲道:“對不住!對不住!弟妹(嬸子)!俺們……俺們這就走!這就走!東西……東西放這兒了……” 他們像是生怕華母反悔或者再哭出來,匆匆將地上的布口袋往門里推了推,然后如同逃難般,低著頭,腳步匆匆地消失在土路盡頭,連頭都不敢回。
華母癱坐在冰冷的地上,望著那三個倉惶離去的背影,又看看腳邊那沉甸甸的半袋粟米,一時間百感交集,只是抱著膝蓋,壓抑地、嗚嗚地哭了起來。那哭聲里,有劫后余生的委屈,有對未來的茫然,更有一絲被這小小善意猝然擊中后的脆弱。
秦凡靠在冰冷的泥墻上,攥著木棍的手緩緩松開。緊繃的神經驟然松弛,巨大的疲憊和眩暈感如同潮水般將他淹沒。他看著門口哭泣的母親,看著那袋救命的糧食,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。
恐懼并未消失。族老的敵意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。村民的歉意也脆弱得如同朝露,隨時可能被新的恐懼或流言沖散。這半袋粟米,與其說是賠罪,不如說是一種帶著不安和試探的“封口費”與“隔離費”——用一點糧食,換取“邪祟”一家安分守己,不要出來“禍害”村子。
但這糧食,是實實在在的!
在這個時代,在這個地方,活下去,才是硬道理!
他掙扎著,極其緩慢地挪下土炕,赤腳踩在冰冷粗糙的地面上,踉蹌著走到母親身邊。他沒有說話,只是伸出同樣冰冷顫抖的手,輕輕放在母親劇烈聳動的肩膀上。
華母感受到兒子的觸碰,抬起淚眼模糊的臉。看到長子蒼白如紙的臉和頭上那刺目的、被暗紅血漬浸透的破布,她的心又是一陣絞痛,哭得更厲害了。
秦凡沒有勸慰,只是艱難地彎下腰,用盡力氣,將那半袋沉甸甸的粟米拖進了屋里。粗糙的麻布口袋摩擦著地面,發出沙沙的聲響。他關上那扇破舊的木門,插上那根并不牢靠的門栓。
隔絕了外面的寒風,也隔絕了窺探的目光。
茅屋里,苦澀的藥味、血腥味、新糧的谷物氣息、還有灶膛里殘留的煙火氣,混合成一種奇異而復雜的味道。
小華佗不知何時又睜開了眼睛,那雙純凈卻帶著病容的眼眸,懵懂地看著哭泣的母親和拖著沉重口袋、臉色蒼白的兄長,小小的臉上寫滿了茫然和不安。
秦凡靠在門板上,大口喘息著,緩解著身體的劇痛和虛弱。他抬起手,抹了一把額頭的冷汗,目光掃過墻角那堆熬過藥的、散發著土腥味的魚腥草根殘渣,又落在那半袋象征著短暫生機的粟米上。
前路依舊荊棘密布,殺機暗藏。但這半袋粟米,如同在無盡黑暗中,倔強地燃起了一豆微光。
活下去。
他閉上眼,在心中無聲地重復著這個最原始、也最沉重的信念。
先活下去。
半袋粟米的粗糙麻布口袋靜靜倚在墻角,散發著谷物特有的、干燥而樸實的微香。這氣味在彌漫著藥味和血腥味的茅屋里,如同一塊沉甸甸的、散發著微弱暖意的石頭,無聲地安撫著驚魂甫定的心。
華母哭了很久,像是要將這些年積壓的委屈、昨夜的恐懼、方才的驚疑和后怕,一股腦地傾瀉出來。秦凡沒有勸阻,只是沉默地守在旁邊,感受著母親瘦削肩膀的劇烈顫抖,聽著那壓抑已久的悲聲在狹小的空間里回蕩,直到那哭聲漸漸變成低低的抽噎,最終歸于沉寂。
她抬起紅腫的眼睛,臉上縱橫交錯的淚痕被粗糙的手背胡亂抹開,留下幾道臟污的印子。眼神里,濃重的疲憊如同化不開的墨,但先前那種瀕臨崩潰的絕望和驚惶,似乎被那半袋實實在在的糧食壓下去了一些。她呆呆地看著那口袋,又看看靠墻坐著、臉色蒼白卻異常沉靜的長子,再看看草席上昏沉虛弱、呼吸依舊帶著哮鳴的幼子。一種近乎麻木的、屬于底層農婦的韌性,從骨子里一點點滲出來。
活下去。像野草一樣,抓住每一寸土,每一滴雨,活下去。
她撐著冰冷的地面,極其緩慢地站起來,身體因久坐和情緒的巨大波動而晃了晃。她沒有說話,只是沉默地走到墻角,解開了那半袋粟米的口繩。粗糙的手探進去,抓起一把顆粒飽滿、帶著殼的粟米。干燥的谷粒從指縫間簌簌滑落,發出細碎的沙沙聲,在這寂靜的茅屋里,竟顯得格外清晰,也格外……踏實。
灶膛里的火重新被點燃,帶著暖意的橘黃色光芒跳躍著,驅散了幾分角落里的陰寒。華母將粟米小心地倒進一個豁口的陶盆里,舀入珍貴的、已經煮開又放涼的清水,一遍又一遍地淘洗。渾濁的水被倒掉,換上新水,直到洗米水變得清澈。她的動作專注而虔誠,仿佛在進行某種重要的儀式。
洗好的粟米被倒入那個熏得漆黑的破陶罐中,加入足量的清水。罐子被穩穩地架在灶火上。很快,水開始翻滾,發出細微的咕嘟聲,水汽氤氳,帶著谷物的清香彌漫開來。
秦凡靠在冰冷的泥墻上,后腦的鈍痛和眩暈感如同背景噪音,持續不斷。他閉著眼,卻清晰地聽著灶膛里柴草燃燒的噼啪聲,聽著陶罐里米湯翻滾的咕嘟聲。這單調重復的聲音,竟意外地帶來一絲奇異的平靜。他知道母親在做什么——熬粥。在這缺醫少藥、重傷未愈的時刻,一碗熱騰騰的、能提供基本能量和熱量的米粥,比任何空洞的安慰都來得實在。
時間在米湯的翻滾中緩慢流淌。
當罐中的湯汁變得濃稠,米粒開花軟爛時,華母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撇去最上層漂浮的泡沫。然后,她拿起一個稍小的、同樣豁了口的陶碗,極其耐心地,將陶罐里最上層那層濃厚、粘稠、泛著油潤光澤的米油,一勺一勺地撇出來,盛入碗中。
那米油金黃透亮,如同最上等的油脂,散發著純粹而濃郁的米香。
她端著那碗珍貴的米油,走到秦凡身邊。碗沿溫熱,蒸汽裊裊。“大郎……”她的聲音嘶啞干澀,帶著濃重的疲憊,“趁熱……喝了……養養身子……”
秦凡睜開眼。碗中那金黃的、溫潤的米油,映著灶膛里跳動的火光,散發著純粹的生命能量。他抬起頭,看向母親枯槁憔悴的臉。那雙紅腫的眼睛里,此刻只有一種近乎執拗的關切和期望。
他沒有推辭,也沒有力氣推辭。他伸出微微顫抖的手,接過那碗沉甸甸的溫暖。碗壁的溫熱透過掌心,似乎驅散了一絲體內的寒意。他湊近碗邊,小心地啜飲了一口。
溫熱的、粘稠的、帶著谷物原始清甜的液體滑過干涸灼痛的喉嚨,如同一股溫潤的暖流,緩緩注入冰冷的胃腹。那純粹的、毫無雜質的米香,瞬間撫慰了因傷痛和恐懼而緊繃的神經。一種難以言喻的熨帖感,從胃里升騰起來,蔓延至四肢百骸。身體的虛弱和劇痛并未消失,但這股暖流仿佛為這具殘破的軀體注入了一絲最基礎的元氣。
秦凡一口接一口,緩慢而珍惜地將那碗溫熱的米油喝了下去。每咽下一口,都感覺身體的沉重感似乎減輕了一分。額頭上滲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,冰冷的感覺被驅散了不少。
喝完了,他將空碗遞給母親,低聲說了句:“謝謝娘。”
華母接過碗,臉上沒有任何表情,只是默默地點了點頭。她又回到灶邊,重新拿起勺子,再次極其耐心地從翻滾的米粥里撇出第二碗同樣金黃粘稠的米油。這一次,她端著碗,走向了草席上的小華佗。
“元化……醒醒……”華母的聲音放得極輕極柔,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試探,“喝點……米油……喝了……就不餓了……身子也好得快……”
小華佗在高熱和病痛中昏沉,被母親輕聲喚醒。他長長的睫毛顫動著掀開,純凈的眼眸里依舊蒙著一層痛苦的疲憊和水汽。當他的視線觸及母親手中那碗散發著濃郁米香、金黃誘人的米油時,小小的喉嚨下意識地滾動了一下。不同于之前那碗氣味怪異的苦藥,這純粹的米香,對饑餓的病弱身體有著本能的吸引力。
“來……乖……”華母用勺子舀起一點點溫熱的米油,小心翼翼地吹了吹,送到小華佗的唇邊。
小華佗微微張開干裂的小嘴,試探性地抿了一小口。溫潤粘稠的液體帶著清甜的米香滑入喉嚨,沒有怪味,沒有刺激,只有熨帖的溫暖和安撫。他純凈的眼睛里閃過一絲微弱的滿足,喉嚨里發出一聲幾不可聞的舒適嗚咽,主動張開了嘴,示意還要。
華母枯槁的臉上,終于浮現出一絲極其細微的、如釋重負的弧度。她一勺一勺,極其耐心地將那碗溫熱的米油喂進了幼子的口中。小華佗喝得很慢,但很配合,小小的眉頭不再緊鎖,蒼白的臉頰似乎也因為這份暖意而恢復了一絲極淡的血色。
茅屋里,只剩下勺子與碗沿輕微的碰撞聲,和小華佗微弱但平穩的吞咽聲。灶膛里的火光跳躍著,將母子三人相依的身影投射在熏黑的泥墻上,晃動而巨大。苦澀的藥味和血腥味似乎被這濃郁的米香沖淡了一些,空氣里彌漫著一種劫后余生、短暫安寧的暖意。
秦凡靠在冰冷的墻上,感受著胃里那份溫暖的踏實感,看著母親專注喂食幼弟的側影,聽著小華佗不再那么痛苦的細微呼吸聲。
那半袋粟米換來的兩碗米油,如同黑暗洞穴里點燃的兩盞小小油燈。光芒微弱,不足以照亮前路,卻足以驅散眼前的寒冷,讓人知道,黑暗并非永恒。
他緩緩閉上眼,這一次,沉入睡眠的黑暗不再那么冰冷刺骨,胃里那團溫熱的米油,如同一個小小的火種,在冰冷的軀殼深處,微弱而執著地燃燒著。
薪火雖微,亦能溫腹。
## 第九章 殘簡
初春的陽光吝嗇地透過狹小的窗戶和高處的茅草縫隙,在冰冷的地面上投下幾塊搖晃的、蒼白的光斑。空氣里,濃重的藥味和血腥氣被米粥的清甜暫時壓制,卻依舊頑固地盤踞在角落。那半袋粟米的存在,如同一個無聲的錨,讓茅屋里的驚惶稍稍沉淀。
小華佗喝完那碗溫熱的米油后,似乎耗盡了力氣,又沉沉睡去。呼吸依舊帶著低微的哮鳴,但臉頰上那層駭人的青紫已徹底褪去,只剩下病態的蒼白和一絲被米油滋潤后的微弱光澤。華母守在草席邊,枯槁的臉上是濃得化不開的疲憊,眼神卻像粘在幼子臉上,每一次呼吸的起伏都牽動著她的心弦。
秦凡靠著泥墻,胃里那團溫熱的米油如同微弱的火種,持續散發著暖意,對抗著失血和傷痛帶來的冰冷沉重。后腦的鈍痛和眩暈感如同永不停歇的背景噪音,但神智比之前清晰了許多。他閉著眼,看似在休息,腦中卻在高速運轉,梳理著這具身體殘留的、屬于“華大郎”的破碎記憶,結合自己前世的知識,拼湊著這個時代、這個地方的生存圖譜。
譙縣。沛國。東漢末年。桓帝在位?具體年份模糊不清。但“苛捐”、“征役”、“疫病”這些字眼在殘留的記憶碎片里頻繁閃現。莊子里這些年陸續有人“發瘟”死去,尤其是老人和孩子。田賦越來越重,青壯被征去服徭役,回來的不足一半……亂世的氣息,如同初春田野下蟄伏的蟲豸,無聲無息,卻已能嗅到土壤深處翻涌的腐朽。
生存的壓力,從未如此具體而沉重地壓在心頭。那半袋粟米,撐不了多久。母親必須下地,或者去采集野菜野果。而他自己,必須盡快恢復體力,至少要擁有基本的行動和自保能力。還有小華佗,肺炎的恢復期漫長,需要持續的營養和藥物鞏固,否則隨時可能反復。
就在他沉浸于這沉重而現實的思考時,草席上傳來一陣極其輕微的窸窣聲。
小華佗不知何時醒了。他沒有像之前那樣痛苦地喘息或咳嗽,只是安靜地睜著眼,那雙純凈卻依舊帶著病后倦怠的眼眸,茫然地望著低矮、熏黑的茅草屋頂。陽光的微塵在光柱中無聲飛舞,吸引了他片刻的注意。然后,他的視線緩緩移動,最終落在了墻角——那里堆放著昨夜熬煮“麻杏石甘湯”后留下的、已經干涸板結的藥渣,還有幾根散落的、干癟深褐色的麻黃碎梗。
小小的眉頭困惑地蹙起。他似乎努力回憶著什么,蒼白的小臉上浮現出一種孩童特有的、混合著好奇和不解的神情。昨晚那碗苦得要命、氣味怪異的湯藥,還有更早之前,那冰冷窒息的感覺,以及后來哥哥撲上來做的那些奇怪的動作……這些混亂而可怕的畫面,在他小小的腦袋里交織沖撞。
他微微側過頭,純凈的目光越過熟睡的母親(華母終于支撐不住,伏在草席邊打起了盹),落在了靠墻坐著的秦凡身上。哥哥閉著眼,臉色依舊蒼白,頭上纏著染血的破布,看起來很累,很痛。但就是這個人,用那些奇怪的法子和苦藥,把他從那個冰冷黑暗的地方拉了回來。
一個在混沌意識中盤旋了許久的問題,再次清晰地浮現出來。
“哥……” 小華佗的聲音很輕,帶著病后的虛弱沙啞,如同羽毛拂過寂靜的空氣。
秦凡聞聲睜開眼,看向弟弟。
小華佗純凈的眼睛里充滿了巨大的困惑和一種近乎執拗的求知欲。他小小的手指無意識地指向墻角那堆深褐色的藥渣和麻黃梗,聲音雖輕,卻異常清晰地問道:“那些……藥……還有……你救我的法子……”他頓了頓,似乎在努力組織語言,“娘說……是外祖……留下的竹片子上……畫的?”
他的目光緊緊鎖住秦凡的臉,帶著孩童最直接的不解:“那竹片子……是什么樣子的?上面……畫了什么?為什么……會有救命的法子?” 一連串的問題,如同小小的石子,投入秦凡剛剛平靜下來的心湖。
謊言!這個建立在“祖先遺澤”上的脆弱謊言,此刻被病弱的幼弟用最純凈、最直接的目光審視著。秦凡的心猛地一緊。他能看到小華佗眼中的困惑是如此真實,沒有絲毫試探,只有純粹的不解和一種對“真相”的天然渴望。這目光比昨夜村民揮舞的棍棒更讓他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。
華母被這輕微的說話聲驚醒,猛地抬起頭,臉上還帶著睡意和驚惶。當聽到幼子的問話時,她的臉色瞬間煞白,枯瘦的手下意識地抓緊了衣角,緊張而恐懼地看向秦凡,嘴唇無聲地翕動著。
秦凡迎著小華佗那雙清澈見底、充滿疑惑的眼睛,沒有立刻回答。他沉默了片刻,眼神深邃,仿佛真的在回憶某個久遠的、塵封的畫面。屋內的空氣似乎都凝固了,只有灶膛里殘留的灰燼偶爾發出一兩聲細微的爆裂聲。
“那竹片子……” 秦凡終于開口,聲音低沉而平緩,帶著一種刻意營造的悠遠感,“很舊了……邊緣……都磨破了……顏色……發黑……上面的刻痕……也快看不清了……” 他的描述和華母昨晚情急之下的說法基本吻合。
小華佗認真地聽著,純凈的眼睛一眨不眨。
秦凡的目光仿佛穿透了茅草屋頂,投向虛無的遠方:“上面……刻的東西……很怪……” 他似乎在努力回憶,語速很慢,“不像……我們平時……畫的小雞小鴨……刻的……像是……像是……”
他停頓了一下,似乎在尋找最合適的詞語,最終,用指尖在冰冷粗糙的地面上,極其緩慢而清晰地劃動起來。
他畫的,不是任何文字,也不是任何具體的、這個時代可能存在的圖案。
他畫的,是一條極其簡略、卻異常流暢的曲線!那曲線蜿蜒起伏,帶著一種生命律動的美感,末端延伸出幾道更細的、如同枝杈般的短線。緊接著,他在旁邊又畫了一個極其簡單的、如同水滴般的封閉輪廓,輪廓內部,他用指尖點了一個小小的凹陷。
“像……像河流……分叉……還有……像……像豆莢……里面……有個小坑……” 秦凡用最樸素、最孩童也能理解的比喻描述著,聲音帶著一種奇異的篤定,“還有一些……彎彎曲曲的線……像……像藤蔓……纏在一起……”
他描述的,是人體內最直觀的結構——蜿蜒的腸道輪廓(河流分叉),腎臟的形態(豆莢和小坑),以及交錯的血管神經(纏在一起的藤蔓)!這些來自現代解剖學的認知,被他巧妙地、用這個時代孩童眼中“奇怪圖畫”的方式,嫁接在了那虛無的“竹片子”上!
小華佗的眼睛瞬間睜大了!純凈的眸子里爆發出巨大的驚奇和一種懵懂的好奇!河流?豆莢?藤蔓?這些熟悉的東西,竟然被刻在竹片上?還和救命的法子有關?這完全超出了他三歲孩童的理解范疇,卻奇異地勾起了他強烈的探索欲!他小小的身體甚至微微前傾,似乎想看得更清楚些。
華母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。她看著長子在地上劃出的那些怪異的線條,聽著那些聞所未聞的比喻,心中充滿了巨大的荒謬感和一絲難以言喻的……敬畏?長子描述的“圖畫”,比她昨晚情急之下編造的“人形和線”要具體得多,也……古怪得多!仿佛那虛無的“祖先手札”真的存在,并且刻著凡人無法理解的奧秘!
秦凡沒有停下。他迎著小華佗那雙充滿驚奇和求知欲的眼睛,繼續用低沉而清晰的聲音說道:“法子……就在……這些畫里面……”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拂過自己后腦那個高高隆起、邊緣凹凸不平的傷疤,動作極其自然,仿佛只是思考時的習慣,“看懂了……就……知道了……怎么……讓憋住的氣……通開……怎么……讓堵住的地方……不疼了……”
他將心肺復蘇(讓憋住的氣通開)和緩解氣道痙攣(讓堵住的地方不疼了)的核心作用,歸結為“看懂那些奇怪圖畫”的結果!將自身“醫術”的來源,牢牢地、具象化地綁在了那虛無的“祖先殘簡”之上!
小華佗的目光,隨著秦凡的手指,落在了他后腦那個猙獰的傷疤上。小小的眉頭又困惑地皺起。哥哥后腦的傷……和那些竹片上的畫……有什么關系?
巨大的信息量和無法理解的“圖畫”,讓小小的華佗陷入了深深的迷茫。他本能地覺得哥哥說的東西很怪,很不可思議,但看著哥哥平靜而篤定的臉,聽著那低沉清晰的聲音,再聯想到自己確實是被那些“奇怪法子”救活的……一種模糊的、近乎本能的信任感,再次壓倒了所有的疑惑。
他不再追問,只是用那雙純凈的眼睛,再次深深地看了一眼墻角那堆深褐色的藥渣和麻黃梗,又看了看哥哥后腦的傷疤,小小的臉上充滿了巨大的困惑和一種懵懂的、被點燃的好奇火苗。
秦凡緩緩收回手,靠在冰冷的墻上,閉上了眼睛,仿佛回憶那些“圖畫”耗費了他巨大的心力。只有他自己知道,后背的衣衫已被冷汗微微濡濕。這個彌天大謊,如同在懸崖邊走鋼絲,用孩童能理解的“怪畫”和自身傷疤的“佐證”,暫時穩住了局面。
薪火傳遞,第一步,竟是以如此扭曲的方式開始。他聽著小華佗那依舊帶著哮鳴、卻平穩了許多的呼吸聲,心中沒有絲毫輕松,只有更深的沉重和一種近乎宿命的荒誕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