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
網絡上鋪天蓋地全是辱罵我的言論,但現在的我卻像卸下了千斤重擔。
與患者溝通本就是精神上的負擔,而我現在確定了,曾海帆根本就沒這個能力。
果不其然,曾海帆的電話很快就打了過來。
“老師,求求你回來吧,那些患者點名要你過來就診!”
電話那頭是曾海帆的顫音,他已經徹底放下了方才的高傲。
這一切都完美地印證了我的猜想。
在我離開工作室的第三天,他以個人名義召開了一場線上發布會。
直播鏡頭里,他雙眼紅腫,面容憔悴,與前幾日那個意氣風發的“大師”判若兩人。
“各位朋友,各位關心秦老師和工作室的患者們。”
他的聲音沙啞,充滿了刻意營造的悲傷與疲憊。
“經過這幾天的深刻反思,我決定,暫時離開‘秦世明心理工作室’。”
“我不想因為我的存在,讓秦老師再承受任何非議。”
他講的是如此情深意切,連我都差點要被他感動了。
“秦老師是我的恩師,他只是一時糊涂,被心魔困擾。”
“我離開,是為了讓他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,重新找回自己。”
“我不能因為自己,毀了老師一生的心血。”
他朝著鏡頭深深鞠了一躬,眼角擠出幾滴恰到好處的淚水。
好一招以退為進,好一出感人至深的師徒情。
網絡上的風向徹底變了。
我從一個“沽名釣譽的騙子”,瞬間變成了一個“嫉賢妒能,打壓后輩”的無恥小人。
而曾海帆,則成了那個顧全大局,忍辱負重的圣人。
他的個人直播間,人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。
屏幕里的他,坐在裝修豪華的書房里,背景是塞滿了精裝書的書架。
他戴著一副金絲眼鏡,神情悲憫,仿佛普度眾生的神佛。
“這位朋友,你最近是不是時常在凌晨三點驚醒,感覺胸口壓著一塊巨石?”
連麥的另一頭,一個面容憔悴的女人激動地點頭。
“是的大師!您怎么知道的?”
“你童年時,是不是有過一次溺水的經歷?”
女人臉上的驚愕變成了崇拜。
“大師!你真是太神了!”
我冷眼看著這一切。
這些所謂的“神通”,不過是我過去用來做教學案例的患者資料。
他將我的心血,變成了他收割流量與金錢的鐮刀。
很快,網絡上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。
一個匿名的帖子,出現在了國內最知名的心理學論壇上。
發帖人自稱是曾海帆的“付費用戶”。
“我花了八千八,預約了曾大師的一對一私密連線,到現在半個月了,他人影都沒見到,私信也不回。”
帖子下面,很快聚集了一批有類似經歷的人。
“我也是!交了五千塊,就給我拉黑了!”
“我問他退錢,他助理說大師太忙,讓我等著。”
更有一些真正的業內人士,開始從專業角度質疑他的理論。
“曾海帆所謂的‘前世回溯療法’,在學術界早就被證偽,根本就是無稽之談。”
“他的很多診斷,完全是沒來由的繆斷,只是利用了巴納姆效應,讓患者自己對號入座而已。”
然而,這些理智的聲音,很快就被淹沒在曾海帆粉絲的狂熱浪潮中。
“你們就是嫉妒!赤裸裸的嫉妒!”
“一群庸醫,看我們大師火了,眼紅了吧!”
“我們信大師!大師治好了我的抑郁癥!”
輿論戰進行得如火如荼,但曾海帆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響,他的直播間依舊夜夜笙歌。
他似乎很享受這種被人崇拜,被人捍衛的感覺。
直到我的朋友,同為心理治療師的李謙,給我打來了電話。
“那個……曾海帆聯系我了。”
李謙的語氣變得更加小心翼翼。
“他想讓我勸勸你,回工作室去。”
“他說,工作室不能沒有你,很多老患者都只認你,他一個人忙不過來。”
我幾乎能想象出曾海帆那副焦頭爛額又故作鎮定的樣子。
那些被他用三言兩語打發的患者,初期或許會被他的“神通”所震懾。
但心理治療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,不是算命。
當最初的新鮮感過去,真正的問題還得不到解決時,他們自然會想起那個曾經用心傾聽他們,為他們制定詳細治療方案的我。
“他說,只要你肯回去,他愿意把工作室還給你,他繼續給你當助手。”
李謙的聲音里帶著一絲不解與同情。
“世明,我知道你受了委屈,但……要不就給他個臺階下?畢竟……”
“我知道了。”
我打斷了他的話。
“你讓他親自給我打電話。”